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好看风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中秋明月夜 家国共团圆

    信息发布者:赵廷国
    2023-09-29 10:48:37   转载

    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”历史长河浩浩荡荡,中华文明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绵延了五千多年的时光。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中,始终有一轮亘古不变的中秋圆月高悬其上。


      中秋节,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,其承载的“团圆文化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。其所传递的价值认同感,堪称中华民族的“胎记”。


      “团圆文化”充满追求幸福和吉祥的意味,承载着阖家团圆的心情,也承载着中华儿女对民族团结、国家统一的向往和追求。


    微信图片_20230929104423.png

    中秋一词,最早见于《周礼》:“中春,昼击土鼓,吹豳诗,以逆暑。中秋夜迎寒,亦如之。”中秋祭月,在中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,《礼记》中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以朝,夕月以夕”的“夕月”就是秋祀、拜月的意思。


      两汉时,中秋节已具雏形;唐时,中秋赏月开始盛行。《唐书·太宗记》载有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,说明中秋节已成为固定的节日。到明清时,中秋节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


      中秋节也称团圆节、仲秋节、拜月节、八月节等。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,寄托着人们对团圆、丰收、幸福的美好祝愿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,日本、韩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过起了中秋节。


      2006年,中秋节入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      农历八月十五,秋已过半,天高气爽,月朗中天,正是赏月的最佳时令。合家团聚,围桌而坐,赏月饮酒吃月饼,幸福而温馨。


      古往今来,人们常用“月圆”“月缺”来形容“悲欢离合”。客居他乡的游子,更是以“月”来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。唐代诗人李白的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、杜甫的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、张若虚的“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”,宋代王安石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”等诗句,都因写进游子心里而成为千古绝唱。

    微信图片_20230929104432.jpg

     关于中秋节,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。


      “嫦娥奔月”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。相传,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仙药,服下此药,便可得道成仙。但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,便将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,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。不料这一幕被后羿的徒弟逄蒙看见,趁后羿外出狩猎,逄蒙逼嫦娥交出仙药。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了仙药,飞上天去,但由于牵挂着丈夫,她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,成了仙。后羿归来后,得知原委,拼命朝月亮追去,可是无论怎样也追不到,于是只能仰望夜空,对着月亮呼唤爱妻,并摆上香案、放上果品遥祭。从此,人世间有了中秋节祭月的习俗。

    微信图片_20230929104438.jpg

    据历史学家研究,中秋节赏月的风俗,最初是由古代宫廷文人兴起,然后扩散到民间的。《子夜四时歌·秋风入窗里》写道:“仰头看明月,寄情千里光。”在唐代,中秋赏月已颇为盛行,许多诗人都有咏月的诗篇名句。


      宋代吴自牧所著的《梦梁录》记载:中秋节这天,南宋都城临安的王孙公子、豪门巨室,无不登上高楼,临轩赏月,有的还结饰台榭,罗列筵席,在琴瑟铿锵之中,饮酒高歌,连宵嬉戏;普通市民,也莫不登上自家楼台,安排家宴,团圆子女,以庆佳节;陋巷贫民,虽无力设宴欢会,但也解衣买酒,不肯虚度此日。


      明清之后,以“赏月”为中心的抒情性和神话性的文人传统逐渐减弱,以月寄情的功利因素突出。功利性的祭拜、祈求与世俗的情感、愿望,成为普通民众关于中秋节风俗的主要形态,中秋成为民众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节点。


      《帝京景物略》曰:“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,向月供而拜,则焚月光纸,撤所供,散家之人必遍。”清代有谚语:“八月十五月儿圆,西瓜月饼供神前。”待嫁的姑娘拜月祈求觅到一个好夫婿;学生在月下摆上文房四宝祈求月神保佑学有所成……中秋拜月寄托着人们对团圆、康乐和幸福的美好愿望。

    微信图片_20230929104442.png

    团圆是生活的一种愿景,也是中华儿女追求的生命情调和精神境界。远离故土的中华儿女,即使在天涯海角,面对一轮皓月,也会产生心灵感应,共振共鸣,这是中华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,是文化认同、民族认同。举杯邀月,寄托对故乡的向往,对亲人的思念,“月圆人也圆”。


      随着社会的变迁,中秋节的团圆内涵已从个人层面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民族“同心圆”。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的《水调歌头》曾云:“看取横江皓彩,犹似沈河白璧,光气彻天浮。举首快哉去,灯火见神州。”


      如今,海内外中华儿女渴望祖国统一,并将这份浓情寄托于中秋团圆的内涵之中。台湾诗人舒兰在《乡色酒》中饱含深情写道,“三十年前,你从柳树梢头望我,我正年少。你圆,人也圆。三十年后,我从椰树梢头望你,你是一杯乡色酒,你满,乡愁也满”,表达了海峡彼岸的骨肉同胞渴望统一的真挚感情。

    微信图片_20230929104447.png

    一轮中秋月,从古照到今。传统需要传承,智慧需要延续,中秋是中华民族连接千载的心灵约定。


      月到十五分外明,人到中秋情更浓。


      愿团圆的家庭幸福满满,喜事连连!人在他乡的游子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!


      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!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!
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